×
史学理论研究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历史教学的理论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存在不够重视史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的问题。教学中对史料的分析仅限于对基础知识的简单应用,不强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论分析,这就弱化了理论分析的学习,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影响学生的高考历史成绩和历史素养培养。有鉴于此,历史教学中贯穿对史料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应该引起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史学理论素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历史知识探究的深度,既看重学生现阶段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重视历史教学的史论结合,教师须在以下方面加以注意。

一、熟知史学理论,重视理论分析

历史教师必须熟知基础历史知识,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涉及的相关史料,去繁从简,提炼重点,恰如其分地应用史学理论,有效展开生动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成为有历史素养的人。教师要特别重视史学理论的学习。史学理论的范围很大,教学中应用的唯物史观理论主要如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等等。学高为师,只有教师有了扎实的历史教学基本功,才能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增添乐趣,打好基础。

现阶段,部分学校对历史课的教学工作并不重视,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将历史课不科学地规定为等级课,学生的历史课成绩评定按考生总人数划等级,只要达到A、B、C、D等中的C等即为合格。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历史教学更加困难。一些历史教师不具备丰厚的专业历史知识和历史教学经验。即便是专业历史课教师也不是很重视史学理论分析。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基本是以时间为线索的,语言浅显,通俗易懂,虽然便于学生阅读,但很难在教材中直接明了地找到史学理论的应用,专业术语很少出现,也没有史学理论阐述,不便于师生对史学理论的学习。教育部在高考命题思路说明中明确指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重视,亟待加强。在高考改革中,一些省份已经提出了3+2+2模式,就是说高考中历史和物理两门课程,学生必须选一门。凡此种种,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应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史实的学习层面,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分析,并在这方面加以训练。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作用,教材编写的实用性和教育教学改革都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重视理论分析,熟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熟练、准确应用,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二、重视史学理论分析和应用,防止重“史”轻“论”

重史轻论,教学中理论分析不够,甚至忽视理论分析,是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这一点上认识高度不够,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理论分析不适合青少年,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太难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历史课的地位不重视,学校给学生“减负”的直接措施是弱化小学科的学习和师资配备;历史课堂教学只是“读一读”“勾一勾”“划一划”“说一说”,最多利用课件“看一看”,就算是一堂很好的历史课了。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积累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科学思维品质的黄金时期,若教师没有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和训练,则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重“史”轻“论”,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重视历史史实的理论分析,使学生通过中学历史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和观点。

如何加强历史教学中史学理论的分析应用呢?首先,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精选出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备课环节突出理论应用,把相关的史学理论观点写在教案中,把握好理论分析在整堂中所占用的教学时间。在讲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公式化地进行史学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用史学理论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紧扣教材”读读说说,没有重视理论分析,甚至不清楚基本的史学理论,那么历史教学就不能算作一门科学,没有实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能恰如其分地应用史学理论,决不能牵强,更不能出现史学理论的应用错误。在具体教学中,不是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要进行一番理论分析,要因“史”而行,分析说明历史事件发生或历史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如果每堂课都进行一番理论分析,势必让学生心生乏味,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再次,利用系统的历史知识,弥补教材中的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很注重历史知识的生活化和趣味性,教材中没有直接出现一些史学观点和史学理论,也没有明确的理论阐述。虽然给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是,按照这一年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是很难解决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的。如果没有教师系统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很难找到正确答案并加以理解。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的教学,利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学生很快找到了商鞅变法的原因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之间的关系,但很难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理论说明“铁器和牛耕引发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带而过,也不能纯理论地、深层次地进行讲解,而是要适度地、浅显地加以分析,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入手,结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会产生新的阶级”进行分析,说明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否则,在以后学习中出现一些新的概念,如:“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等,学生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的。因此,打好理论分析这一基础,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就很容易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大背景,从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有源有本,使初中历史学习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基础,高中历史学习升华初中历史知识。

上一篇:三尺讲台甘做人梯书写名师风范记荣获全国先进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