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学理论研究

笔书字韵美学与史学的碰撞历史二轮复习汉字与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见,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激发人文关怀、积淀人文底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敦促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的关键要素。而历史学科则以其独特的人文性,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接下来,笔者以高三历史《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轮复习为例,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和落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说“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这个定义简洁形象地指出文化就是同一历史时代中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而把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记录下来的便是文字。从这一角度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以此为时机,笔者尝试设计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课,以汉字为切入点,阐发汉字、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三者的关联,带领学生赏汉字之美、析书法之韵、步文化之旅,使学生达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通汉字之形

汉字是维系中华文明发展至今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条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汉字曾经一刀一划地契刻在龟甲兽骨上、铸造在青铜器皿上、雕琢在鼓形石器上,也曾经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书写于丝帛、竹简和纸张上。

为帮助学生快速回顾汉字的演变历程,笔者设计了一个时间轴,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图中的提示填出相应的汉字字体。

图1

图2

结合字形的变化,甲骨文的清丽瘦硬,篆书的圆转古朴,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都通过个体字符的线条、结构和布局,把鲜明的审美取向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学生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实现由表及里的思维进化。

为探究汉字演变的原因,笔者引用了两段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材料一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绝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显而易见,汉字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活动的结果,当然,它的发展,还得益于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

纵观汉字发展的历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废弃汉字的呐喊,提出了用字母文字替代汉字的口号,但始终都未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这正是汉字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所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彰显。

二、解汉字之意

如果说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那么,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

要解汉字之意,仅仅研究不同书法作品中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章法的布局等外在的美是远远不够的,书法作品背后蕴涵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变化、思想潮流的演变,甚至书法者的个人经历,都是我们追寻的历史足迹。清代书法大家梁囐在《评书贴》中如此概括书法艺术的时代性:“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作品展示:

图3

图4

图5

在上面三幅书法作品中,行书的飞洒活泼、楷书的严整规范、草书的纵情流畅都跃然纸上了。那么,为什么会呈现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时代特色呢?显然这跟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直接的关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加上宗教思想的影响,王羲之等士人群体崇尚自然,不从流俗,追求神韵、意蕴,晋韵正是士人们思想情操和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唐法”受益于制度。唐朝首创科举,增加了书法考试科目,楷书优美者优先取仕,设国子监教习书法,使学习者下笔有规有矩、有法有度。宋代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通篇跌宕起伏,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变化万千。这自然与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惆怅苍凉的心境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宋代推崇以文治国,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可以自由张扬个性,表达意愿,不拘泥于法度;同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追求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的观念增强,物质生活的丰富也促使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因而宋朝涌现出了一批个性鲜明、追求意趣、流传后世的佳作。

上一篇: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