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学理论研究

考古中的历史学——我国著名考古文化与遗址简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时代。时间范围大致在300万至1万年前,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基本对应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个阶段。该时期的人类主要居住于洞穴,使用简陋的打制石器、骨角器从事原始采集和狩猎,并学会了使用火。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有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1930年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在裴文中的主持下进行发掘,发现了8个人类个体的化石。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其体质形态已明显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他们使用的石器比旧石器时代中期更加精细、均匀,考古发现证明山顶洞人已开始使用弓箭,磨制骨针缝制衣物并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仰韶文化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为距今7000年至5000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为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半坡遗址:

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世纪50年代曾进行多次发掘,1957年在遗址上建成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聚落井然有序,中心为居住区,且分成两片。每片由小居室围绕一座大房子,其间以小沟为界。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主,典型花纹有人面鱼纹结合体、鱼纹和鹿纹。半坡遗址为复原我国史前原始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汶口文化:

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该遗址类型主要分布于鲁西南和东北地区,距今约6300~4200年。生产工具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还有部分骨器和蚌器、经济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也特别发达。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期灰陶和黑陶增加,出现薄胎灰白陶,晚期陶器似出现原始文字。该文化对研究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与编年以及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河姆渡文化:

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该遗址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和舟山群岛,距今7000~5300年。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稻谷,证明其稻作农业十分发达,家畜有猪、狗和水牛。陶器主要以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为主,房屋为干栏式木构建筑,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该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另一条主线,表明长江流域也存在灿烂的原始文化。

齐家文化

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4200~3500年。主要分布于甘肃的洮河、大夏河和渭河上游以及青海湟水流域。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马牛羊等,生产工具有石器和骨器,冶铜业开始出现,陶器以素陶为主,花纹以三角纹、菱格纹为主。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大,表明私有制逐渐出现。

四坝文化:

发现于甘肃四坝滩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距今约3900~3400年,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物,表明冶铜发达,金银玉器也十分考究,陶器以夹砂陶为主,质地较为粗糙,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锄和石刀等。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平地起建式两种,四坝文化的部分器型和彩绘图案与齐家文化较为接近,表明受后者的强烈影响。

石峁遗址

1976年在陕西神木石峁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4300~38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其文化面貌可分为三期,处于龙山文化时期至夏代之间。该遗址的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面积共约42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石砌城墙、城门和角楼等,出土了玉器、壁画、石雕和陶器等遗物。

龙山文化

1928年发现于山东济南章丘龙山镇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4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其磨制石器十分精致,经济以农业为主,陶器以黑亮如玉,薄如蛋壳的蛋壳陶为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陶文化。房屋以半地穴式建筑为主。龙山文化早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晚期进入军事民主制,贫富差距悬殊,出现了阶级分化。

上一篇:史学大咖神仙打架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何时
下一篇:没有了

Top